可以作夢、可以瘋一下的父母-錯覺與共生、創造力與生命力


【課程編號】103030
【講師】: 蘇容加
Speaker Bio: 

可以作夢、可以瘋一下的父母-錯覺與共生、創造力與生命力

 

人智學認為,讓小小孩活在夢幻中,不用理智或現實去”驚醒”他們,是對年幼心魂的重要保護。這讓我重新好奇起,關於” illusion”的意義。

雖然題目暫譯為錯覺,但illusion於我們內在,其實更接近是魔幻的過程,魔法般地將外面世界接收感官訊息轉成的夢境。我們的心靈透過illusion向外無限延伸。

Marion Milner說,「這個字確實暗示著我們與感受的外在對象有一個關係,即使那是一個幻想的對象」。對Milner而言,那是我們心靈走向外在的連結。但人會因為恐懼瘋狂而拒斥幻境,即使我們已身在其中。

Donald Winnicott提到,治療是讓不能玩的病人能夠玩。但一個人要怎麼有玩的能力?當我們不會玩時是發生了什麼事?治療師又能如何幫人重拾玩的能力?

孩子隨時在表現出活生生的生命力,大人們有時被它們滋養,有時卻想要壓制。時時刻刻都必須回應孩子生命力,這是非常辛苦甚至折磨的事,但若他說,他享受著當父母這個工作,這裡面條件是什麼?

關鍵也許在,父母養育孩子時能不能感受到自己再次獲得重新經歷生命的機會。當媽媽在30歲生下小孩,小孩1歲時,她有沒有辦法用31歲的能力同時去養外在和內在的1歲小孩,為她內在新生的生命力也提供一個夠好的環境,還是只感覺到無止盡地剝奪和消耗。

於是,若要談論illusion的意義,我想說,那是在人生最初期,父母與孩子心靈相遇時同步經驗著的一種創造性生命力,它在人與人的關係裡是相互培育的過程。透過內在幻象,我們的眼睛不僅只是看,而能看見。

父母(治療師)能否被孩子(個案)的瘋癲啟動,再次呼喚出自己的夢,碰觸自己的幻象和瘋狂,但同時也維持理性的秩序以及幫助孩子日後漸漸朝向分離的獨立。

這過程讓父母(治療師)回頭享受了第二次的童年。與第一次童年不同的是,第二次的童年連結了理性與瘋癲、連結內在與外在、連結主體與客體,原本已經被堅實的界限所劃分開來的兩個世界,可以在重新的融合和再次的分離中,互相認識、欣賞與流動,並在彼此的滋養中變得更加豐富。

 

【講師簡介】蘇容加心理師

臨床心理師。美國佛瑞斯專業心理學院臨床心理學博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課程大綱】 

《第一講》世界,我創造出來的

 
小小孩的生活中充滿著幻想與幻象,但是當我們看待成人的幻象只是退行時,就會急於向孩子們介紹”現實”,認為那是長大。Marion Milner卻看到另一種可能性,成人某些渾然忘我的幻象時刻裡,那是「適應現實的根本階段,是充滿生機的創造力時刻,是一種為了要再向前推進一步的退行」。
Milner, M. (1987)1952:The role of illusion in symbol formation. In The suppressed madness of sane me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Ogden, T.H., (2022) Ontological psychoanalysis or “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 In Coming to life in the consulting room. London: Routledge, pp.9-32
 
 

《第二講》現實與illusion的分界

 
「玩具」,是在我和非我的中間,還沒有完全界線分明的東西,它是主客二元分裂尚未出現的原初經驗。一旦小孩只要依著他的欲望或幻想而動了一個玩具,那麼整個遊戲就會不一樣了…就像在自由畫裡,看見紙上的一個符號就引發出新的聯想念頭。線條就是對我們的回應,它的功能,就是一個非常原初型式的外在客體。
藝術和遊戲都連結起主觀非現實和客觀現實這兩者,和諧地融合兩者的邊界但是並不會混淆不清。自由畫與運用玩具的遊戲,兩者裡都有著創造力裡最重要的祕密。
Milner, M. (1987)1952:The role of illusion in symbol formation. In The suppressed madness of sane me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Milner, M. (1957) The necessity of illusion. In On not being able to paint.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tes Press, 1967.
 
 

《第三講》自由畫

 
「用這個自由的方式來作畫,即使沒有對某些外在客體有著強烈的、意識層面中的感覺。只要坐下來開始塗鴉,這樣就夠了。塗鴉就會慢慢形成一幅有內容的畫。它通常是相當迷人的東西。有時只是單一物體,有時是很戲劇性的場景,有時是一堆超現實的東西,也偶爾,它就只停留在一個塗鴉而已…重要的是,一個人必須要能夠在第一筆畫出來讓他想到什麼其他的東西時,願意馬上放掉這個第一個念頭。保持他的手在畫紙上移動,帶著某種特別警醒靈敏的反應,眼睛看著手創造出來的線條。事實上,那幾乎像是自己和自己玩分析師與病人的遊戲…」 ​ 
這堂課,讓我們試著用 Milner的方式來畫畫。
Milner, M. (1957) What the eye likes. In On not being able to paint.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tes Press, 1967. 
Milner, M. (1957) Reciprocity and ordered freedom. In On not being able to paint.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tes Press, 1967.
David, R. (2024) Prescribing Creativity: The meta-diaries of Marion Milner. The Paris Review.
 
 

《第四講》兩個世界,兩種經驗

 
關於illusion。一個人可不可以說,它是不論在畫筆或紙張上,或是在他的分析師裡,發現到一點點的外在世界願意暫時的融入他的夢。
Illusion得以存在的時刻裡,一個人可以重新建立起橋樑,透過內在和外在融合,恢復在生活中行動的潛力。
「要愛上一幅畫,一個人必須先在渴切的氣流裡深飲下這幅畫,失去清醒的神智,和畫家一起下降到事物的幽暗糾結根源,接著,從那裡再上升到顏色之中,浸泡在它們的光裡面…眼睛所見的消失了,溺死在大量湧入的顏色中。這想法聽起來還好…但如果一個人沒有活過來呢? 如果那個人是用這樣的態度愛上另一個人,而不是一幅畫呢?」
Milner的問話直指出失去邊界的融合同時存在著美好與險境。
大人們或許不只是忙於生活瑣事,才困難和孩子一起遨遊在潛意識的夢裡。也可能是因為害怕,與孩子在想像的內在世界中,失去了對外在現實的掌握。害怕瘋狂和溺死在融合的幽暗糾結裡,在那裡萬物合一,自我的邊界不再清晰。
Milner, M. (1957) ​ Outline and the solid earth. In On not being able to paint.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tes Press, 1967.
Milner, M. (1957) The plunge into colour. In On not being able to paint.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tes Press, 1967. 
Milner, M. (1957) Disillusion and hating. In On not being able to paint.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tes Press, 1967.
Milner, M. (1957) Monsters within and without. In On not being able to paint.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tes Press, 1967.
Milner, M. (1957) The role of the medium. In On not being able to paint.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tes Press, 1967.
Milner, M. (1957) The role of images. In On not being able to paint.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tes Press, 1967. 
 
 

《第五講》可以幻滅的條件 -媽媽,聖誕老公公長什麼樣子

 
12月,小孩心裡的聖誕老人呼喚爸媽心中的聖誕老人,而爸媽樂於和孩子共享著幻覺。這讓我們在充滿幻滅和分離的世界裡,唯一感受到夢的成真和與神的結合。
然而,當分離的時刻終究必須來臨,媽媽需要以直覺和她健康部份的自我去判斷,什麼時候要在共生裡,分離出兩個主體。讓孩子經驗撕扯和死亡的的痛苦,孩子會打、會踼,會尖叫,媽媽的自我空間不斷被入侵,但她還是硬撐在原地,再等一等。這除了對孩子的愛,還有對自己的愛。
Milner, M. (1957) ​ Painting and living. In On not being able to paint.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tes Press, 1967.
Milner, M. (1957) Rhythm and freedom of the free drawings. In On not being able to paint.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tes Press, 1967. 
 

 

關於這門課

    

    

 
課程精華片段
 

     

 

【現場上課地點】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二段35號2F-1

【線上課程】
1. 本課程亦可選擇全程線上上課(事後線上觀看錄影),報名前請先參考<<線上上課說明>>
2. 請您審慎評估您的所在地是否可順利觀看影片,現場課程開始後恕不退費。
 

【合辦單位】臺灣精神分析學會

【學分申請】本課程已申請精神科醫師、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繼續教育學分。現場課程已通過:精神科專科醫師5學分、諮商心理師(專業課程)12學分、臨床心理師(專業課程)12學分。線上課程已通過:諮商心理師(專業課程)5學分、臨床心理師(專業課程)5學分。

【課程提供資料】本課程所提供之資料僅包含每堂課之課程投影片,並不提供每堂課內容之參考文獻。

【課前提問】本課程開放報名學員課前提問,歡迎學員來信 info@ianalysis.com.tw 針對課程相關議題提問,講師不會一一回應所有的問題,但會蒐集學員關心的議題並融入課程當中。

 
  • 【線上報名】
  • 單元 日期 名稱 單元
    報名
    可以作夢、可以瘋一下的父母-錯覺與共生、創造力與生命力 A全系列報名
    • *不允許單元報名

 

【課程日期說明】: 
  • 2024年11/2, 11/9, 11/23, 11/30, 12/07,週六上午9:30-11:30,共五堂,每堂課2小時。

    線上課程開放時間》2024/11/6 至 2025/2/7

 

  • 【費用】 全系列報名6,500
  • 1. 本課程提供過去曾參與吾境思塾課程之學員,以「舊生優惠」價報名。 2. 以學生價報名者請於現場簽到時出示公私立學校(不含空大/社大)之有效學生證,報名全程線上上課者,請email學生證照片檔或掃瞄檔為證。 3. 本課程與「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合辦,合辦單位會員可享優惠價報名。
  •  
  • 【舊生優惠】全系列報名5,500
  • 【學生價】 全系列報名5,500
  • 【合辦單位人員優惠價】 全系列報名5,500
  • (各種優惠僅可擇一使用)

 

【參與資格】: 
  • 本課程適合助人工作者、學校老師、家長,以及對人的內在有興趣的民眾。

 

【注意事項】: 
  • 《1》本系列課程提供現場上課學員無法出席時線上錄影補課機會,有需要之學員請以email申請,謝謝! 《2》課程已全面使用電子發票,報名時請填妥二聯/三聯發票資訊,我們將於課前開立電子發票寄至您的電子信箱。

  • 1. 為便於相關作業與場地人數限制,請事先報名;額滿即截止報名。
  • 2. 報名與繳費:請於吾境思塾網站之線上報名系統報名繳費。
  • 3. 課程開始前,報名及繳費完成後,7日內可全額退費,7日後可退費80%。 課程開始後,恕不退費。
  • 4. 洽詢: e-mail : info@ianalysi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