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論聽起來不正經?- Kohut如何在精神分析界搞事情
在臨床的現場,作為傾聽者的你,被對方帶來的問題面質著,為了了解,泅泳於對方的心智世界裡,情感帶入了,怎能沒有理論的加持?但你跟理論的關係是如何呢?會不會產生變化?經驗又會在這中間如何地豐富我們的理論思維?抑或是被看成是攪局?寇哈特在我們的前面經歷了這些困頓,這期的課程會透過深度認識一個理論家以更深刻地體會其理論的根基與之後未預期的重大影響。
伊底帕斯式的『罪人』對死亡的恐懼是關於自己的慾望犯了罪並將受罰(閹割焦慮),扛著罪孽,犧牲以救贖,寇哈特在佛洛伊德巨大的陰影下,試圖以良知的態度搜尋某種臨床上以『罪人』的概念不足以解釋的情況,他發現了人們還有另一種對死亡的恐懼是「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人』,心智未曾完整地活過,也未知自己此生命運所要達成之事,即已早夭(無關乎生理歲數)。
思維著佛洛伊德,寇哈特兢兢業業地兼顧良知與自由,需為自己的理論建構殺出一條生路來,一條精神分析裡的創新之路,當他開始講述他的理論時,其命運是得到兩種極端的聲浪:一、這跟佛洛伊德學派沒有不同;二、這不是精神分析。但是他很篤定,他的思想裡有精神分析的根本,這十講將深入從他的生命故事去了解為何他能如此篤定地選擇、實踐與建構。
【課程大綱】
1. 前傳—母與子:掙扎於自由與責任之間
2. 男性認同中的男同性戀渴望
3. 創造力、共感、幽默感從何而來?—自戀的三種轉化
Kohut, H. (1966). Forms and Transformations of Narcissism. JAPA.
Strozier, C. (2001). Ch. 10~13 Domesticity; The Couch; Mr. Psychoanalysis; On Empathy. Heinz Kohut: The Making of A Psychoanalyst. Other Press.
4. 死亡、無常與智慧:不談死亡本能的理論卻不斷地與死亡工作
Strozier, C. (2001). Ch. 15, 20, 21, 31 The Death of Else; Death and the Self; On Rage;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Heinz Kohut: The Making of A Psychoanalyst. Other Press.
5. 『自戀』可載舟亦可覆舟—自體理論所要處理的分裂
Strozier, C. (2001). Ch. 18~19 The Group Takes Shape; The Analysis of the Self. Heinz Kohut: The Making of A Psychoanalyst. Other Press.
6. 罪人vs悲劇人
Strozier, C. (2001). Ch. 17, 24~28 Heinz Kohut: The Making of A Psychoanalyst. Other Press.
7. 是解構後自體會自動重建?還是分析師需要有自體會如何重建的理論
Strozier, C. (2001). Ch. 29 The Healing of Psychoanalysis. Heinz Kohut: The Making of A Psychoanalyst. Other Press.
8. 理論的性別化面向
Balsam, R. (2015). Oedipus Rex: Where are we going, especially with Females? Psychoanalytic Quarterly.
Harris, A. (2005). Gender as Soft Assembly. Routledge.
Geist, R. (2010). Empathizing with Oedipus: A Connectedness Perspective. IJP.
Strozier, C. (2001). Ch. 22 Self and Theory. Heinz Kohut: The Making of A Psychoanalyst. Other Press.
9. 精神分析理論當中的未完成:自戀與女性理論的崛起
Kohut, H. (1975). A Note on Female Sexuality. In Ornstein Ed. The Search For the Self, Vol 2. Karnac.
Scarfone, D. (2019). The Feminine, the Analyst and the Child Theorist. IJP 100: 567-575.
10. 自戀之死亡與活力:分析中毫不心軟,究竟是溫暖的智慧還是殘酷的剖析?<一個最終的真實案例>
Strozier, C. (2001). Ch. 27, 30 The Waning Years; New Clinical Directions. Heinz Kohut: The Making of A Psychoanalyst. Other Pres
精神分析在美國是怎麼樣長大的?絕非橫空出世,而是源自英國的“正統”,加進拓荒的遼闊,接著是自由、人權的翻炒,成了美國精神分析獨有的口感。林俐伶分析師本系列主題為『女性主義和關係學派』,將先從「性別」開始談起,再進入「女性主義」,最後開展向「關係學派」。
不只理論的發展,甚至在個案神來一筆的聯想,所出現的都不會是天降神兵,而是源源脈絡當中可被看見的瞬間。分析師要做的,往往是收集瞬間、回頭看見脈絡,進而知道工作的方向。既然是脈絡,對錯好壞肯定不是那麼絕對了,邀請對女性主義、關係學派有興趣的朋友一起進入課程,從女性主義窺見美國精神分析,然後回到坐在治療室裡的自己。
【現場上課地點】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二段35號2F-1
【合辦單位】臺灣精神分析學會
【學分申請】本課程預計申請精神科醫師、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之現場繼續教育學分,以及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之網路繼續教育學分
【課程提供資料】本課程所提供之資料僅包含每堂課之課程投影片,並不提供每堂課內容之參考文獻。
【課前提問】本課程開放報名學員課前提問,歡迎學員來信 info@ianalysis.com.tw 針對課程相關議題提問,講師不會一一回應所有的問題,但會蒐集學員關心的議題並融入課程當中。
- 【線上報名】
-
2025年2月13日起,週四晚上19:30~21:00,共十堂。
(2/13, 2/20, 3/6, 3/13, 3/20, 3/27, 4/10, 4/17, 4/24, 5/8) (2/27, 4/3, 5/1沒有課程)
《線上課程開放時間》2025/2/19 至 2025/7/8
- 【費用】 全系列報名10,500元
- 1. 本課程提供過去曾參與吾境思塾課程之學員,以「舊生優惠」價報名。 2. 以學生價報名者請於現場簽到時出示公私立學校(不含空大/社大)之有效學生證,報名全程線上上課者,請email學生證照片檔或掃瞄檔為證。 3. 本課程與「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合辦,合辦單位會員可享優惠價報名。
- 【舊生優惠】全系列報名8,500元
- 【學生價】 全系列報名8,500元
- 【合辦單位人員優惠價】 全系列報名8,500元
- (各種優惠僅可擇一使用)
- 本課程適合心理師、精神科醫師、護理、社工、職能治療、校園諮商、輔導教師/導師等心理治療相關專業人員,更歡迎對文學、藝術、人性、敘事和精神分析有興趣的讀者一同參與。
- 《1》課程已全面使用電子發票,報名時請填妥二聯/三聯發票資訊,我們將於課前開立電子發票寄至您的電子信箱。
- 1. 為便於相關作業與場地人數限制,請事先報名;額滿即截止報名。
- 2. 報名與繳費:請於吾境思塾網站之線上報名系統報名繳費。
- 3. 課程開始前,報名及繳費完成後,7日內可全額退費,7日後可退費80%。 課程開始後,恕不退費。
- 4. 洽詢: e-mail : info@ianalysi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