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還有人相信空白螢幕嗎?----北美客體關係、關係學派、互為主體與心智化的不同看法


【課程編號】040203
【講師】: 周仁宇醫師
Speaker Bio: 

 

2015年下半   請問還有人相信空白螢幕嗎?----北美客體關係、關係學派、互為主體與心智化的不同看法

當代分析理論的累積告訴我們,治療師不可以也不可能只是空白螢幕,診療室裡發生的不可以也不可能只有詮釋。但究竟還有什麼在治療當中發生?治療師們在不知不覺之中都還做了些別的什麼?
 
治療師協助病人面對心理現實的同時,也得面對自己的心理現實。現實總是殘酷的,我們總會需要各式各樣的避難所:防衛、症狀、成癮、線上遊戲、基本教義式的分析理論派別… 問題在於最終能否面對真實的生命。能做到尼采所說:活著便要受苦,而所謂存活則是為苦難找到些許意義。
 
而這,談何容易。本課程藉由二十篇文章,說明當代治療師的各種困境,並試圖找尋在診療室裡安身立命的可能。
 
本課程共十週,除第二週為理論文章,第四週為案例報告外,其他有七週討論兩篇文章(理論與案例各一),最後一週則以同一組作者同一主題在十二年間發表的連續四篇文章做為整個課程的結論。
因此本課程總共介紹二十篇論文。詳細課程內容請見以下列表:
 
1. 實務工作上的困難個案們
    − Kernberg, O. (1967). Borderline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 J. Amer. Psychoanal. Assn., 15:641-685.
    − Kernberg, O. (1991). Sadomasochism, Sexual Excitement, and Perversion. J. Amer. Psychoanal. Assn., 39:333-362.
 
2. 為困難個案打造的心理治療法
    − Kernberg, O., Yeomans, F.E., Clarkin, J.F., Levy, K.N. (2008). Transference Focused Psychotherapy: Overview and Update. Int. J. Psycho-Anal., 89:601-620.
 
3. 自體,自體的病,以及這些病的治療
    − Kohut, H. and Wolf, E.S. (1978). The Disorders of the Self and their Treatment: An Outline. Int. J. Psycho-Anal., 59:413-425
    − Stolorow, R.D., Atwood, G.E. (2012). Deconstructing “The Self” of Self Psychology. Int. J. Psychoanal. Self Psychol., 7:573-576.
 
4. 自體心理學的治療法 vs. 古典精神分析
    − Kohut, H. (1979). The Two Analyses of Mr Z. Int. J. Psycho-Anal., 60:3-27
 
5. 人要怎樣才能開始擁有感覺?
    − Stolorow, R.D. (2013). Intersubjective-Systems Theory: A Phenomenological-Contextualist 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 Psychoanal. Dial., 23:383-389. 
    − Furman, E. (1992). On Feeling and Being Felt with. Psychoanal. St. Child, 47:67-84.
 
6. 是要繼續掙扎,還是總算可以放下了?
    − Ghent, E. (1990). Masochism, Submission, Surrender—Masochism as a Perversion of Surrender. Contemp. Psychoanal., 26:108-136
    − Chused, J.F. (1991). The Evocative Power of Enactments. J. Amer. Psychoanal. Assn., 39:615-639
 
7. 個案所經驗到的分析師這個[人]
    − Aron, L. (1991). The Patient's Experience of the Analyst's Subjectivity. Psychoanal. Dial., 1:29-51
    − Davies, J.M. (1994). Love in the Afternoon: A Relational Reconsideration of Desire and Dread in the Countertransference. Psychoanal. Dial., 4:153-170
 
8. 除了詮釋以外,治療師都做了些什麼?
    − Stern, D.N., Sander, L.W., Nahum, J.P., Harrison, A.M., Lyons-Ruth, K., Morgan, A.C., Bruschweilerstern, N. and Tronick, E.Z. (1998). Non-Interpretive Mechanisms in Psychoanalytic Therapy: The ‘Something More’ Than Interpretation. Int. J. Psycho-Anal., 79:903-921
    − Bromberg, P.M. (1996). Standing in the Spaces: The Multiplicity of Self and The Psychoanalytic Relationship. Contemp. Psychoanal., 32:509-535
 
9. 超越施與受:當世界不再有主體和客體
    − Benjamin, J. (2004). Beyond Doer and Done to. Psychoanal. Q., 73:5-46
    − Davies, J.M. (2004). Whose Bad Objects Are We Anyway? Psychoanal. Dial., 14:711-732
 
10. 在現實中遊戲:心智(化)理論以及正常的人類發展
    − Fonagy, P. and Target, M. (1996). Playing With Reality: I. Theory of Mind and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Psychic Reality. Int. J. Psycho-Anal., 77:217-233
    − Target, M. and Fonagy, P. (1996). Playing With Reality: II.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ic Reality from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Int. J. Psycho-Anal., 77:459-479
    − Target, M. and Fonagy, P. (2000). Playing With Reality: III. The Persistence of Dual Psychic Reality in Borderline Patients. Int. J. Psycho-Anal., 77:459-479
    − Target, M. and Fonagy, P. (2007). Playing With Reality: IV. A Theory of External Reality Rooted in Intersubjectivity. Int. J. Psycho-Anal., 77:459-479
 
 

【當代精神分析理論與實務全系列課程介紹】

 
每位心理治療師都得有自己的理論。或許一開始,我們可以單純而堅定地追隨某種信念與技法。但無常的人生,複雜的人性,以及多變的臨床遭遇,終究會不斷把工作中的我們拉到各種衝突與徬徨之中。最終,我們都無法避免得要做出抉擇,得要決定該撿拾與捨棄什麼,該如何使用它們,以及要怎麼把這些編織成一個自己的治療信念。
 
這個課程的目的,便是提供這場編織的材料。在以半年為階段,總共四年八階段的課程中,希望能夠對佛洛伊德之後的精神分析重要文獻做逐一介紹。我們將在總計一百二十八次的課程中,每次介紹一篇。我們並不試圖要窮盡所有文獻,也不想推銷某種終極的整合看法。我們只想把這些經過好幾代人篩選後仍被公認為重要的文章,清楚明白地在課程中做介紹。至於最後會編織出什麼來,或許課堂裡的討論會有一些幫忙,但這終究是每個人在工作、督導、甚至生活中要各自完成的事。
我們也希望每階段的課程能夠激發參加者繼續閱讀該領域文獻的熱情與能力。佛洛伊德之後,無數的分析師基於對他的追隨或不滿,也基於他們各自的臨床工作與人生經歷,不只發展出不同的理論與工作模式,也發展出許多對人性的看法。因此,本課程也歡迎所有對閱讀以及思考人生有興趣的非專業人員參加。
 
(註:您可點選前期課程閱覽大綱)
更新架構後:
2015年下半   請問還有人相信空白螢幕嗎?----北美客體關係、關係學派、互為主體與心智化的不同看法
 
註:本系列課程無連續性,未參加過前期課程者,未來也歡迎報名同系列課程。
 
 
【上課地點】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二段35號2F-1
 

【線上上課】本課程開放全程線上上課(事後線上觀看錄影),報名前請先參考<<線上上課說明>>

 
【合辦單位】臺灣精神分析學會
 
【學分申請】本課程將申請精神專科醫師、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繼續教育學分

 

  • 【線上報名】
  • 單元 日期 名稱 單元
    報名
    請問還有人相信空白螢幕嗎?----北美客體關係、關係學派、互為主體與心智化的不同看法 A全系列報名
    • *不允許單元報名

    本課程目前不接受報名,歡迎參考吾境思塾其他相關課程

 

【課程日期說明】: 
  •  
    2015年9月17日起,每週四晚上19:30-21:00,共10堂。(9/17,24、10/1,8,15,22,29、11/5,12,19)
    《上課時間本學期調整至19:30-21:00,請特別留意。》

 

  • 【費用】 全系列報名9,000
  • 1. 本課程與「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合辦,合辦單位會員優惠參與,惟名額有限,需先報名,額滿為止。 2. 以學生價報名者請於現場簽到時出示公私立學校有效學生證,報名全程線上上課者,請email學生證照片檔或掃瞄檔為證。 3. 本課程提供曾參與週四「當代精神分析」系列課程之學員以「舊生優惠」價報名
  •  
  • 【舊生優惠】全系列報名7,000
  • 【學生價】 全系列報名7,000
  • 【合辦單位人員優惠價】 全系列報名7,000
  • (各種優惠僅可擇一使用)

 

【參與資格】: 
  • 本課程適合精神科醫師、心理師,以及護理、社工、職能治療等相關專業人士,也歡迎所有對閱讀以及思考人生有興趣的非專業人員參加。

 

【注意事項】: 
  • ※本系列課程提供現場上課學員無法出席時線上錄影補課機會,有需要之學員請提早至少一週以email申請,謝謝!

  • 1. 為便於相關作業與場地人數限制,請事先報名;額滿即截止報名。
  • 2. 報名與繳費:請於吾境思塾網站之線上報名系統報名繳費。
  • 3. 課程開始前,報名及繳費完成後,7日內可全額退費,7日後可退費80%。 課程開始後,恕不退費。
  • 4. 洽詢: e-mail : info@ianalysis.com.tw